2025 年 5 月 14 日凌晨,随着美国海关系统完成税率参数更新,价值 800 美元以下中国进口包裹的关税税率定格在 54%。这标志着特朗普政府在过去 45 天内第三次调整对华小额商品关税政策,引发美国进口商、中国跨境电商及消费者群体的连锁反应。
4 月 2 日实施的 "零免税额 + 120% 关税" 政策曾引发市场剧烈震荡。美国海关数据显示,政策生效首周,洛杉矶港处理的中国直邮包裹量骤降 72%,大量已完成清关的货物因进口商拒绝支付高额关税形成库存积压。深圳某跨境电商企业负责人透露:"当时价值 30 美元的蓝牙耳机关税成本达 36 美元,超过商品本身价值,我们不得不暂停 40% 的订单发货。"
政策突变在 5 月 13 日迎来转折。白宫发布的行政令显示,特朗普团队将关税税率从 120% 调降至 54%,但新增每公斤 7.5 美元的从量税。这意味着单价低于 14 美元 / 公斤的商品实际税率可能超过 100%。纽约大学贸易政策研究中心测算,新政实施后,单价 15 美元、重量 0.5 公斤的典型包裹综合税率为 78%,虽较此前有所下降,但仍显著高于国际平均水平。
市场反应呈现明显分化态势。美国本土进口商正加速推进供应链多元化,西雅图某家居用品采购商已将 30% 订单转向越南供应商。中国跨境电商则采取 "分层定价" 策略,义乌小商品城多个商家推出 "美国专供版" 产品,通过提高单品售价、压缩包装重量的方式规避从量税影响。
消费者行为变化同样值得关注。美国零售联合会调查显示,64% 的受访者表示将减少通过 Temu、SHEIN 等平台购物,转而选择本地实体店。但数据分析公司 Jungle Scout 追踪发现,中国商家通过 "拆单发货"" 预售拼单 " 等方式,使得单价 50-80 美元区间的包裹量逆势增长 19%,显示市场存在弹性调整空间。
特朗普团队的政策反复引发多方解读。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报告指出,120% 关税政策实施期间,美国海关日均税收增幅仅为预期值的 23%,证明高税率导致贸易量萎缩抵消了税收增益。而最终选择的 54% 税率,恰好接近美国本土制造业协会建议的 "既能保护国内产业,又不完全阻断供应链" 的平衡点。
白宫经济顾问在闭门会议上透露,关税调整背后存在选举政治考量。关键摇摆州俄亥俄的民调显示,65% 受访者支持 "严控中国廉价商品冲击",但其中 48% 同时担忧生活成本上升。这种矛盾心态促使政策制定者寻求 "象征性保护" 与 "实际民生需求" 之间的折中方案。
随着新关税政策落地,中美小额商品贸易正进入新常态。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,5 月 14 日当天发往美国的跨境电商包裹申报价值中位数升至 68 美元,较 4 月平均水平提升 41%。美国海关预计,新政下年度关税收入将达 27 亿美元,较原 120% 税率方案增加 14%,同时保持日均 60 万件包裹的通关规模。这种 "量价平衡" 或将成为未来中美微观经贸互动的主要特征。